门企明确三个关键点 不会被卖场牵着鼻子
发布日期:2011-07-27 10:45:44
   “进卖场找死,不进卖场等死!”这话听着有点刺耳,有人听着反感,有人听着感慨。
  
    曾经有一位食品行业的老总找到我抱怨说:“唉,现在市场真难做,最近工厂老是加班加点干活,总感觉活干不完。货嘛,也卖得不错,可就一点:没挣着钱。”我问:“那你的货主要由哪些渠道卖出去?”他当时想了想说:“这个嘛,倒还真没去考虑……最后他在我的引导下说他的渠道大概是这样的:直营也就是专卖店为零,卖场占60%,经销商为20%,团购为10%,其它为10%。我又笑着问他:“你这样货卖到供不应求,应该有利润才对呀?”他又抱怨说:“唉,别提了,你说我跟不上市场也讲不过去,只要哪有新开卖场我就进,谁来谈加盟合作我都很积极地去谈,销量也很大,品牌效果也不错,可就是到了年底一算挣不着钱,甚至还亏。费用单子倒是一大堆,什么条码费、上架费、过节费、进场费等等。”
  
    虽然零售百货卖场与建材家具卖场有所不同,但又不同在哪呢?最近,笔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厦门门窗商会部分企业,联想到此故事,感觉到很多相似的地方。卖场到底牵着谁的鼻子了?从以上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出在哪?
  
    关键点一:企业产能问题是否解决
  
    有一句这样的名言:当一个人做事总要以加班来完成时,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能力有问题了,要么你去进修提升自我,要么干脆休假去找找总是加班的原因在哪。
  
    企业也是如此,当一个企业总是靠加班来完成任务的时候,那么这个企业也肯定就有问题了,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升,需要整合。要是再不提升不整合的话,那么为了完成任务就总会有加不完的班,企业自身也感觉苦不堪言。相对之下,在产品质量,渠道建设,品牌战略等方面就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了。那么,我们是否应该从源头去考虑这个问题呢?比方说,在接到一个订单的时候,是否考虑过自身的产能问题,接了这个订单会不会影响到别的订单没有?很多企业决策者在订单做不完的时候,往往会归结于工人难招,工人不够等等表面的因素,而没有考虑过自身企业生产要如何去规划,渠道要如何去建设。所以,笔者认为,当企业在接订单时如感觉到产能有压力时,还不如别再接单,把手头现有的订单品质做好,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企业下一步该如何把产能搞上去,如何去合理设定渠道的比例。只有产能搞上去了,渠道比例布局合理了,产品质量上去了,市场才会健康地发展。
  
    关键点二:渠道建设比例是否合理
  
    在建设销售渠道时,企业是否考虑在自身不同的阶段设立不同的渠道比例?比如说在企业起步发展阶段,在卖场、通路方面的比例就应该大一点,借助别人现有的平台较快推广自已的产品;在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实力,有一定的市场基础、品牌知名度后,企业就该考虑下一步的规划了,考虑终端的把控能力如何了。
  
    有些企业就忽略了这一点,大部分的产品太依赖于一个工程订单或者一个大卖场,这样的话就会变得很被动。笔者近日在走访厦门窗商会部分企业中了解到,厦门迦南门业公司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完善,比较成熟。正如迦南门业总经理肖文哲所说:我们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对各个销售渠道都有一个严格的比例,如某一个渠道所占的比例过大与企业自身发展不相符时,就会有意识地去调控整合,使各个渠道都能有序健康地发展。
  
    关键点三:市场战略规划有否制定
  
    谈到市场战略问题,很多企业还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,这也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有关。想知道我前面讲的那个老总现在的市场发展如何吗?说来话长,但总的就一句话:经过那次“进卖场找死,不进卖场等死!”的反思后,他根据企业现状,积极地以提升生产能力、改变渠道建设比例、制定企业阶段性战略目标为工作重心,以建立自己的直营店为主,经过三年艰难的整合,最终他抓住了市场的终端,改变了渠道的比例,把握了主动权、决策权。看着自己的专卖店一天天地多起来,干劲也一天比一天强,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,有了自己的目标,为自己的企业制定了“百城千店”的宏伟目标,表示在若干年后要在一百个城市开上一千家自己的专卖店。
  
    所以笔者认为,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企业,做市场时不能太依赖一个卖场、某个经销商或某个大订单。只要认真解决好企业自身的产能问题、渠道布局和市场战略问题,牢牢地抓住了市场的前沿终端,企业就不会被市场牵着走,而是你引导着市场向前。
 
作者:刘太泉
双承诺品牌榜


协会订阅号二维码


协会服务号二维码


版权所有: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木门窗专业委员会
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74号瑞达大厦A区551室
电话:010-68656629、68656836
邮箱:scwd_zp@163.com
京ICP备2022000858号-2